历史学院考古学科教师团队发表青藏高原三江源史前考古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以首都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历史学院青年教授陈宥成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考古期刊《石器技术》( L ithic Technology )发表题为“中国西部青海澜沧江上游新发现的砾石石器工业技术分析与早期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新启示”(Tech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cobble tool industry from upp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 Qinghai Province, western China, and the new implications for the peopling of the Tibetan Plateau)的研究文章。
人类对青藏高原的早期占据过程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腹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涵盖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及上游地区,亦是高海拔、严寒极端环境的代表。2018年以来,首都师范大学联合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连续多年在三江源开展科学考察,探索三江源史前人类对于极端环境的扩散适应历程。
2019年夏季,科考队在三江源扎曲囊谦段开展系统科学考察,在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扎曲阶地上发现1处含有丰富打制石器的遗址,命名为文额遗址,海拔3681米。研究表明,文额遗址石器工业以砾石为原料,属于模式1范畴 ,但与此前青藏高原发现的石核-石片工业有所不同,具有特色的各式陡刃砍砸器(包括单面盘状砍砸器、单面端刃砍砸器和单面侧刃砍砸器等)显示青藏高原三江源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的多样性。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文额遗址的发现系澜沧江上游首次发现典型的陡刃砾石石器工业遗存,进而帮助填补了该地区早期人类适应活动的历史空白。结合本研究团队2021年于《古物》(Antiquity)发表的青藏高原通天河流域塘达遗址等石核-石片工业新发现,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早期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东南路线”可能包括长江上游(通天河)与澜沧江上游(扎曲)等多个不同的路径。与此同时,通天河塘达遗址典型石核-石片工业代表了本地区晚更新世较早阶段的扩散事件,而本文探讨的扎曲文额遗址陡刃砾石石器工业代表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扩散事件。
《石器技术》( L ithic Technology )为AHCI和SSCI双收录期刊。上述研究工作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等单位合作完成,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为通讯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思奇为第二作者。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3VJXG001)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