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刘新成: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使命

分享

刘新成: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使命
作者:郭圆圆    文章来源:文摘报    点击数: 489    更新时间:2008-4-8

 

(2008年第13期)

新年伊始,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教授当选北京市人大副主任,这样的职务似乎与他本身著名学者、教授的身份相去甚远,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戏称他是“三条战线‘现在时’,激情饱满依旧”。学术研究、本职工作、社会工作、党派工作……刘新成身兼数职,但他依然精神饱满地工作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着刘新成不懈追求、努力践行,谱写出人生的华彩乐章。

以学问提升人生价值

像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刘新成经历过农村插队,进过工厂。在外漂泊了近10年后,1977年,凭着那份对学习的坚持与渴望,凭着那股不向命运低头的拼劲,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从此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三十多年来,刘新成与历史潜心对话,全心投入,默默耕耘在这个有些寂寞的学科专业。

本科毕业后,刘新成留校任教,并师从戚国淦先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专著《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刘新成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中世纪社会史方面,因为在之前的议会史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影响一个人政治表现的因素非常复杂,个人遭遇、生存环境、家庭和社会关系、身心状况等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生态没有深入地研究和准确的把握,就很难真正地理解和弄清政治问题。虽然中西比较在目前的学术界是热门,但仍然缺少对西方日常生活的深入研究。在这期间,刘教授完成了一系列与社会史相关的研究,并于2000年完成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级制度与生活方式——西欧中世纪社会史》。

进入新世纪,刘新成教授开始关注“全球史观”。2003年至2004年,他在美国访问了一些有关学者,并且特别研读了美国多种体现全球史观的教材,系统地了解了全球史观的学术理论,回国后又在首都师大建立了全球史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并致力于国内全球史的研究,以期国内的世界史研究能够像马克垚先生所希冀的,尽早发展到与外国“对话”的高度。日前,由他亲自执笔20多万字的新编教育部重点教材《世界史·近代卷》出版,该教材借鉴了许多国际全球史最新研究成果。

1998年,刘新成被任命为首都师范大学的副校长,先后主管教学与科研、外事工作;后来又担任了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历任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主委;2007年起刘新成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民进中央副主席;2008年当选北京市人大副主任;此外,还有许多学术团体的兼职。刘新成说,“学问不一定带来名望,然而值得追求的还是学问,因为学问能提升人的价值,能带来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

承担起社会责任

刘新成说,从自己的老师身上学到的重要一点就是明白了知识分子该怎样做人。“一个知识分子应当有人文的关怀,应当有社会的承担,还应当有道德的义务。”

在任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时,刘教授分管组织工作,他经常思考关于组织发展工作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工作方向和指导性意见。同时,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的领导,他积极参政议政。利用自己在历史研究专业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领导都十分关心的课题;发挥自己在从事教育管理上的专长,他及时关注社会上出现的教育问题,建言献策。在“非典”时期,他提出要趁机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教育,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在民进期刊上发表文章,谈提倡“公事公办”的作风,谈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提出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大学应当自觉地承担引领社会、引领文化的责任。

在担任市政协常委时,刘教授时刻不忘自己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他提出对建立社会个人保健系统的建议,还和其他委员共同提出了《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建议》等多项提案。

刚刚担任了北京市人大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主委的刘新成正在面对更多复杂的工作,更多党派事务和行政职责,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更大了。

目前,在刘新成校长的主持下,首都师大正在进行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除了将师范教育向本科后延伸,还将探索把德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的结合。“压力越大,动力越大”,也许正是各类繁忙的学术研究和事务工作,激发出刘新成教授更大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

(郭圆圆 文)

 

大学应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刘新成

在我国正在开展的文化建设高潮中,大学应当自觉地承担引领社会、引领文化的责任。在这方面大学可做的不仅仅限于对精英人才的培养教育,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尝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等。应当有些终极性的思考和创造,比如信仰、理想、价值观念、道德原则等。除了这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创新之外,当前,我国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道德行为方面的率先垂范。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领导干部,很痛心的一点就是眼下大学里面的理想主义色彩相当淡薄,大学的公信力正在减弱,不少学校、不少学生表现出了与真、善、美的教育宗旨相背离的过度势利倾向。如果对这种倾向不及时加以纠正,如果任凭我们的学生心理空虚、思想混乱,如果任凭我们的学术趋时、逐利、媚俗,任凭大学里这些本来应该是社会精英的教师学生自身道德感缺乏、行为失范,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没有振兴的希望,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发达强盛。我们应当致力于让大学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灯塔、道德楷模和行为典范。

进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抓住对一部分人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能够承担文化建设重任的精英人才,引领社会文化前进。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作出贡献,具体到师范大学这个层面,学校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职责要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而人才培养首先着眼的就是师范生的培养,师范生的培养注重的是职业素质,是爱心、耐心。职业素养不简单地等同于职业能力,师范生不能过于技术化,要有特色。

 

人物速写

刘新成,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主委,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在美国惠蒂尔学院、美国布法罗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995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专著《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于1996年获北京第四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