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彰显文物大区厚重底色
近日,“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文明——2024年海淀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日”活动在圆明园举办。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圆明园管理处、青龙桥街道,首都师范大学宣传部相关领导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代表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为系统廓清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据了解,海淀区在前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丰富了文物内涵,扩展了文物保护对象,完善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域内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28处,总体数量位于全市前列,彰显了文物大区的厚重底色。根据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工作任务,海淀区于2022年对全区各级各类文物开展了全域文物资源调查和现状评估工作,成为四普的“先行者”,为第四次文物普查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现场,区文旅局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发出倡议,号召全社会尽己所能,奉己之力,以厚积薄发之势深学笃行,砥砺奋进,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随后,在场观众共同参观了圆明园博物馆“传承·守望——圆明园文物保护成果展”。圆明园博物馆文殊亭内的马首铜像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一直流失海外。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马首铜像入藏仪式,马首终回故土,百年梦圆。正觉寺最上楼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陈列着圆明园博物馆“重装”亮相后的明星展品——7根精美雕花造型的汉白玉石柱。它们是继2020年12月海晏堂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圆明园的流失海外的重要文物。一次次归来,一次次梦圆,激扬自信、凝聚力量,书写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华章。
此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紫砂陶制作技艺、绒布唐工艺、京剧彩塑脸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体验环节,以“市集+互动+表演”的形式将非遗文化生动地展现在大众眼前,突出海淀特色,旨在展现海淀传统文化魅力,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杨思)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年6月12日)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41455443/rmh4145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