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教授团队在儿童早期发展及脑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分享

近日,我校心理学院王争艳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屏幕媒体使用与幼儿抑制控制之间的关系:来自行为和fNIRS研究的证据”(Associations between screen media use and young children’s inhibitory control: Evidence from behavioral and fNIRS study)在《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一区Top,IF="9.9)发表。

该研究采用问卷测量、行为评估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从行为和大脑激活水平上证明屏幕媒体使用越多,幼儿的抑制控制水平越低,建议在学前期限制幼儿使用屏幕媒体以防止过度使用。此前,王争艳教授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教授团队合作,先后在《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中科院二区Top)上发文,揭示了幼儿通过观察成人学习延迟满足的认知策略和神经机制以及亲子互动通过亲子大脑同步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神经机制。系列研究成果标志着首师大儿童发展实验室坚持技术革新引领,实现从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向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交叉与转型。


1702543809264095418.png


1702543819933014871.jpg


王争艳教授团队已经建立了3个长期队列追踪数据库(Beijing Longitudinal Study, 简称BELONGS 2010/2015/2019),累计追踪了近1500个家庭,最长追踪从婴儿6个月开始到儿童11岁。在传统发展研究领域,近5年,王争艳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一区、二区Top期刊《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婚姻与家庭杂志》(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儿童虐待与忽视》(Child Abuse & Neglect)、《人际暴力杂志》(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等杂志上以责任作者发表相关论文4 篇,在国内顶级期刊《心理学报》发表论文5篇,系统揭示了母亲自身的创伤、压力等因素影响儿童产生行为问题的过程及机制以及可能的干预策略。

该团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州立华盛顿大学、荷兰乌彻斯特大学、荷兰鹿特丹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近3年与国际同行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中国学者参加了由全世界 70 余位依恋研究领域的专家共同起草的联合声明,该声明的目的是“反对错误信息,并在有关儿童保护和监护权决定的问题上,以支持性、循证的方向指导依恋理论在家事法院中的应用”,该声明已发表于依恋研究领域顶级期刊《依恋与人类发展》(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2023年,在中科院教育学一区TOP期刊《早期儿童研究季刊》(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发表的文章《追求卓越与快乐:荷兰和中国城市家庭的养育行为、养育压力和社会文化背景》(To excel and to be happy: Parenting behaviors, parenting stress,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 in Dutch and urban Chinese families)考察了中国和荷兰母亲在儿童早期养育行为上的异同以及养育压力、独生子女状况和母亲工作时长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对理解父母自身因素及家庭因素如何解释养育行为的文化差异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为我国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积累了重要科学数据,填补了儿童早期脑机制的发展、国内养育行为指标的测量、童年期虐待的传递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促进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Baidu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