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学院博士研究生在国际第四纪研究的顶级期刊上发表重要成果

分享

近日,资环学院博士研究生冯盛楠在国际第四纪研究的顶级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中科院一区)上,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过去2000年中亚干旱区的植被动态演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太阳活动的关系》(Vegetation dynamics in arid central Asia over the past two millennia linked to NAO variability and solar forcing),刘兴起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No. 2018YFA0606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41907375)等的资助。

中亚干旱区远离海洋,是世界上最干旱、面积最大的内陆地区之一,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古文明的见证者。受现有古气候记录分辨率或时间跨度的限制,对过去2000年来中亚干旱区水文气候演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太阳活动的动态联系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议。

位于天山中部的高山湖泊大龙池沉积速率快(0.9 cm/年),年代可靠(测年材料均为陆生植物残体),是探讨中亚干旱区高分辨率气候演化的理想载体。基于大龙池沉积岩芯孢粉记录,重建了过去2000年以来的植被演化历史,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太阳活动的潜在动态联系。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涛动(NAO)模态与太阳活动都是控制中亚干旱区湿度演化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优先级取决于该地区的总体水汽阈值。中亚干旱区的植被与湿度演化在0-1100 CE期间主要由北大西洋涛动(NAO)调节的西风带降水控制,而1100 CE至今,随着西风强度的减弱,西风带来的降水逐渐降低到了一定的阈值,太阳活动取代了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影响,对中亚干旱区百年尺度的湿度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1685671064712042820.jpg


1685671079350013988.jpg


1685671087334063246.jpg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资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综合集成学科、平台、项目、团队的优势,积极开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实践,取得良好成效。今后,资环学院将进一步丰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继续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和“攀登计划”的实施贡献力量。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3.108134


Baidu

顶部

Baidu
map